每年春运时节,火车票是否该涨价,站票是否该降价,总是引起关注。虽然铁路部门在票价上一如既往选择了“以不变应万变”的稳妥做法,但是,我们应当看到,春运涨价既是个经济学问题,也是个社会公平性的问题。
因需求变化而涨价,不公平
每年春运,总有人提出用涨价来减少人们对的需求。这样的理由是基于对经济学的肤浅认识。人们对春运的需求不太受价格的影响。人们过年团圆的愿望是如此强烈,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并不能阻碍他们回乡的决心。
更多时候,涨价会给人的是“趁火打劫”的感觉。事实上,在类似问题上,Kahneman (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)曾经有过出色的研究。他在《美国经济评论》(1986年9月号)的文章中发现,大多数人都认为,因为需求变化而提高价格是不公平的。例如,雪铲的价格平时是15美元,一天天降大雪,商店将雪铲的价格涨至20美元。对此,82%的人认为商店不公平。
事实上,一些国家用律来规范这种行为。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海岸,一度造成许多加油站关闭。仍在营业的加油站排队的时间高达3、4个小时,涨价空间巨大。但是,美国法律规定这种情况下最多只能涨10%,超过10%是要吃官司的。
因成本涨价一般可行,但不适用于春运
到底什么情况下涨价被认为是公平?Kahneman在同一篇文章中发现,如果涨价是因为成本增加,人们则变得宽容得多。例如,白菜进价涨了30美分,商店就把白菜的卖价也涨了30美分。79%的人认为商店的行为可以接受。从中不难看出,人们对因成本改变而引发的涨价接受程度较高。
春运期间,铁路部门新增了大量运力。显然,这些新增运力在一年中的其他11个月是闲置的。而其他11个月的维修、保养和折旧等费用必然被视为是春运这一个月的成本。因此,新增运力的成本应该远大于普通运力的成本。另外,春节之前,主要从沿海到内地的火车人满为患;春节之后,则是从内地到沿海才人山人海。这种单边的需求也是春运的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。
但是,虽然因成本增加而涨价一般可行,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春运。春节回家,是离家漂泊的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。国家让老百姓能够廉价地回家过年,具有公共品的特征。国有的铁路普遍涨价,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。
卧铺可涨、座票不变、站票应降
但是,春运期间飞机票普遍看涨,并未引起社会的不满。因为飞机回家不是必需品,而是“奢侈品”,涨价符合市场规律。事实上,中国民航业非常普遍地利用价格杠杆,即使同一班飞机,因购票时间不同,价格也差别很大。春运期间民航涨价也似乎水到渠成。
铁道部两年以前开始市场化运作。但是,与民航相比,铁路似乎在运用价格方面,仍然小心谨慎。但是,如果火车票的价格机制仍然僵化,中国铁路的市场化进程会举步维艰,铁路的服务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,最终受损还是老百姓。铁路部门应该参照民航的做法,勇敢地利用价格来调节市场,增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。
首先,应该区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。目前,火车票还是发改委在主导。发改委应该只主导必需品的价格。卧铺票、高铁票等非必需品,可以参照民航做法,主动地淡季打折、旺季加价。而座票、站票这类的必需品,具有公共品和公益的特征,继续由发改委主导,不得随意涨价。站票在春运期间甚至应该主动降价。
其次,在类似春运期间,新增运力的成本要高于平时运力的成本,铁路部门要把这个理由讲清楚,告诉我们到底成本增加了多少,增加在哪些方面。在春运期间座票不涨价是铁路部门社会责任的体现,而卧铺票高铁票涨价则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有效地分配资源,有其合理性。
春运期间,卧铺涨价、座票不变、站票降价,是发改委和铁路部门让“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主导作用”的具体体现,也会是铁路部门在市场化进程迈出的坚实一步。
【2014年(去年)1月14日首发于新浪专栏】